你可能常听到这句话“道理我都懂,只是懒。”这是让人听了会十分感慨的一句话,懂了那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其实你不懂,所以认为自己只是懒。你停下来思考一下,问自己几个问题,判断某个道理自己是不是真懂、愿不愿意懂、值不值得懂的标志是什么?

人们会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,在我看来,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你有没有按照“道理”所述去践行。如果你真的认为它有道理,那你为什么不去践行呢?不去践行的原因可能有一下几个:

  • 你并没有真懂
  • 你并不认为它一定能指向某个你想要的结果
  • 它带来的结果并不足够吸引你

对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,就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。认为自己懒,说明自己认为自己能变得更好却不愿意变得更好。这里有两种情况:

  • 一种是对自己能力的高估
  • 另一种是对自卑的保护

明确认识到自己懒却不愿意变得“不那么懒”,证明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做事的认知模糊不清,并不清楚付出更多的成本能否带来更好的结果。所以选择懒的这个行为,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。

有人说不肯用功是自制力不足。这的确是一方面,但自知力不足的本质不也是认知不足吗?

例如学习:

  • 很多人认不清学习有什么用
  • 或者看不到学习和自己未来想要的结果之间的强关联性
  • 或者根本不认为它们之间有强关联性

因此才会选择不用功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果有人要跟你签一个合约,让你每周坚持消化两本书,每天早晨 5 点起来跑步一小时并从早上 7 点拼命工作到晚上 9 点,再进行一小时的深度思考然后才能休息,只要你坚持 10 年,就把这一个亿给你。我相信很多人在这种回报的诱惑下,是可以坚持下来的。因为什么?因为做这些事儿跟一个亿确实有着强关联性。但现在不和你签合约,而是告诉你这样的道理,说这么赶就肯定能赚大钱,相信 90% 的人就坚持不下来了。因为大多数人的认知看不到这么远。

当回报在某些人眼里不存在或不明显时,他们的动力就不足了自然表现出懒的特性。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,未来的回报却是清晰可见的,于是他们选择努力。现在你还能说,自己天生就是懒吗?

懒并不是什么遮羞布,这恰恰是你跟别人在认知上的差距。

再举个例子,你办了一张健身卡,给自己设定了健身目标。但是你今天下班了有点累,就给自己找借口,说昨天练的太多了,今天浑身疼就不去了。但是如果明天上午你有一个商务会谈,你肯定会认真准备认真对待。这是因为在做选择和决策的时候,人们会考虑根据事情的性质、风险以及付出与收获来排出自己心里的优先级。

优先级是人主观设定的,有的人 60 分的事儿也会拼尽全力,有些人 90 分的事儿才会挪一挪屁股。

那怎样能够把事儿做得更好呢?

  1. 首先认清自己。
  2. 学会分解任务。
  3. 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。
  4.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。
  5. 给自己阶段性的奖赏,循序渐进。

本文为《认知突围: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》一书的读后感,本书作者为蔡垒磊。全书共分为七章,分别为重新认识自己、重新认识知识、重新认识金钱、重新认识时间、重新认识关系、重新认识人生和后记。书中有少部分内容还不错,只不过全书鸡汤感较足,可读可不读。